起底2万+肽类护肤品,“芯片”卷向何方?

文|未来迹FBeauty

2024年的抗老科研大战将肽类成分的竞争推向了顶峰。

在2W+肽类相关护肤品的推动之下,它们背后的“军火商”——肽类成分原料供应商们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不久前,珀莱雅、上美的肽类成分联合开发商湃肽生物就作为“美容肽第一股”迎来IPO,招股书显示,2022年湃肽生物年营收高达2.15亿元,且复合增长率高达 57.83%。

更早之前,中肽生化母公司,作为全球第三大多肽CDMO(定制研发生产机构)泰德医药递表港交所,开启IPO之旅。SK-II、雅诗兰黛、海蓝之谜等品牌的多肽成分供应商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被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以15.96亿元的高价收购92.17%股权。

在存量市场时代,美容肽类成分的供给端,已经成为稀缺的具有爆发增长潜能的热土,进一步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这一切只是美容肽产业竞争的“暖场”。

药企搅局,美容肽成新风口

美容肽市场规模,正踩着肽类药物市场和肽类美妆市场的双轨增长,一路暴涨。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销售收入计,全球肽类药物的销售规模从2018年的607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95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长至2612亿美元。

普华有策2023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美容肽原料市场规模以17.22%的年复合增速从2017年的7.4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2年的16.54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3年-2029年,美容肽原料市场将以8.24%的年复合增速加速增长,到2029年达到30.30亿元。

从近年备案情况来看,肽类成分在美妆行业的应用进入了加速期,其中深圳市维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琪科技”)成为近年来肽类化妆品新原料的重要推手。

与此同时,处于上升轨道的肽类医药企业,开始大力搅局美容肽市场。据统计,2023年药企跨界美妆的数量近400家,“美容肽”已经成为肽类药企重点布局赛道。

相对而言,许多传统肽类医药企业拥有较为成熟的肽类成分开发体系和生产体系,并以CDMO肽类成分定制业务为主,例如当前普洛药业CDMO项目中,研发阶段项目数占比63.7%,商业化项目数占比36.3%。

同时,圣诺多肽、吉尔生化等企业均是国内主流的美容肽供应商,圣诺多肽产品包括近80款国内化妆品目录中的美容肽和10余款出口的美容肽,分为热门单肽、复配多肽、包裹多肽/穿膜肽及全新单肽等。

而吉尔生化则专注多肽抗皱,推出了 “吉美佳尔” 多肽抗皱系列护肤品,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全套多肽合成试剂的国产化、产业化。2023年,药明康德为全球350多家客户提供多肽发现服务,交付了超过30,000个多肽。

《FBeauty未来迹》了解到,大部分药企中美容肽并不算主业,相关企业份额占比较小,属于亟待开发的“新业务”。相对而言,更多专业美妆原料企业在“美容肽”耕耘更深,但整体上来看,增速极快和分散化,是当下“美容肽”市场的显性特征。

图源:湃肽生物招股书/国泰君安

湃肽生物招股书显示,目前美容肽市场并未集中化,各家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均不高。《FBeauty未来迹》也发现,瑞德林、慧康生物、维琪科技、健元医药、济肽生物等企业均是肽类成分科研的佼佼者。

药企的入局和国内专业原料技术企业的深耕,让肽类成分的应用更为普及,使得美容肽上游产业链竞争加剧,但从总体上来看,在美容肽的“芯片”大战中,国内科技企业正在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摘掉“模仿者”的帽子,国内企业成为创新标杆

肽类成分爆火并不是偶然。

在护肤领域,美容肽是一个大家族,具有结构多样化,功效性多样化、生物相容性高、作用机理明确、功效性强、温和安全等特点,一直是科学界公认的功效成分。历史上关于肽类成分的研究曾获得数十项诺贝尔奖,足以证明肽类成分的硬核科技力与功效性。

另一方面,“无功效 不护肤”已成为当下的护肤趋势,消费者护肤观念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成分竞争也从“量大管饱”的时代进入了“精准护肤”的时代,消费者对肽类成分的接受度更高。

巨量引擎2023年科技护肤白皮书调研显示,超过86.5%的消费者认可科技护肤,而且他们最信任的科技成分TOP1是肽类成分。

然而,肽类成分在美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其实并不算早。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科学家罗伦·皮卡特博士发现了铜胜肽。研究发现,蓝铜肽不但可减少疤痕组织生成之外,还能刺激皮肤损伤表皮自行愈合。此后,欧美公司陆续推出了以美容肽为有效成分的护肤品,尤其是在近十年,国际各大知名护肤品牌纷纷开发出了肽类功效型护肤品。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被解密,肽类成分研究与应用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美容肽产业起步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早已基本解决了质量、产能的稳定性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从美容肽原料到中间体到多美容肽制剂完整的产业链。

解决了量产和供应问题,凭借成本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国内肽类原料企业正在成为肽类成分创新的主力。

和芯片行业制程越来越精密一样,肽类成分的深度开发,也朝着“高精尖”且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海英认为,美容肽是一个具有百年应用征程的原料, 作为生命物质,肽类成分在化妆品领域由最初的对抗表情纹和抗皱抗老化,扩展到为越来越多的肌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也表示,从原料工艺和技术创新来看,肽类原料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终端市场对肽的认知,基本是与抗皱、抗衰老功效划等号,但美容肽原料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指出,未来肽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容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深入研究美容肽的结构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类型肽的作用机制、在皮肤层面的透入机制等做深入的科学研究;

2、开展新型肽的合成方法研究:发展新型肽的合成方法,提高合成效率和纯度,降低成本,有助于推动美容肽原料的生产和应用;

3、探索天然来源的美容肽:研究天然来源的美容肽,如植物提取物中的肽,以推动天然美容原料的开发和利用,符合消费者对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

4、开展美容肽与其他成分的协同研究:考虑多美容肽与其他化妆品成分的协同效应,如维生素、抗氧化剂等,以提高美容产品的整体功效;

5、强化产学研合作:这是国内企业应对竞争挑战的有效途径。与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新型肽类成分的创新、新应用的发掘过程中,国内肽类化妆品市场的规模不断增长,国内肽类成分企业正在摘掉过去“模仿者”的帽子,成为当下肽类成分创新的标杆。这体现在以下两大趋势上:

首先,国内肽类成分企业在结构创新上有更多建树。

维琪科技相关负责人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在过去国内确实以仿制肽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新规的实施,这一领域已逐渐走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目前国内已有累计16个肽类原料获得新原料备案,这其中就有很多是自主创新结构的美容肽,在维琪科技备案的8个新原料中,有6个就是全球创新结构的美容肽。

《FBeauty未来迹》也发现,由于肽类成分的种类繁多、功效复杂,让消费者记住多种肽类成分及其对应功效并不容易,国内主打肽的品牌纷纷从肽类成分的结构创新入手,以期实现差异化。从过去的肽链到当下的“环肽”乃至立体结构的“球肽”,已经成为肽类成分创新的新维度。

其次,在应用创新上,国内企业也有更多“想法”,维琪科技指出,筛选现有美容肽,研究能实现 1+1>2 功效的肽类成分组合,形成企业自身的应用创新方案与专利,以多种肽类成分的搭配形成独有功效矩阵,也是肽类成分应用端的竞争方向。

同时,在肽类成分的透皮、活性保护、靶向输送层面,国内企业同样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FBeauty未来迹》了解到,肽类成分的应用不能像其他成分一样“大力出奇迹”,更注重精准靶向、活性保持、安全输送和多种肽类成分复配,需要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基础研究作为支撑。

在这一维度上,佰鸿集团通过泰束®多肽纳米胶束技术平台,借助肽类成分自身驱动力和疏水作用力,双向驱动活性肽分子形成球状胶束,打破传统肽链结构,完成了从“线链”到“球体”的进阶,在成分透皮、靶向输送、功效控制等方面不断突破,大大提升肽类成分的生物利用率。

维琪科技则以“微导胶原肽”技术,通过柔性脂质体技术实现三重胶原肽共载,这种创新的纳米渗透技术不仅可以提升肽类成分的渗透率,还能通过缓控释放增强肽类成分的生物活性,通过多靶点、多维度来实现抗衰和紧致的功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容肽已经进入产业化创新阶段,在创造全新分子、寻找新靶点、研发超分子肽类成分之外,立体结构创新、成分复配、应用创新正在成为肽类成分科研竞争的新方向,在这些更新的维度里,国货肽类企业已经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主动权。

AI入局,肽类产业竞争再升维

高速的产业化发展,让肽类成分科研竞争的迭代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蛋白质数据的累积,肽类成分开发、应用这个集合多门学科、多维度研究的复杂问题,在人工智能(AI)的入局之下,已经变得相对“简化”。有业内专家表示,通过科学计算设计、筛选方法改进,实验室工作量可大幅减少至万分之一。

国内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应用AI开发新的肽类成分,例如上海家化旗下品牌玉泽基于专利算法和AI筛选,在160万条肽类成分序列中,优选出敏肌抗老的关键成分“17型环肽”。

可以说,AI天生适用于肽类成分的开发,而AI的应用,也在倒逼肽类成分上游供应链构建“新质生产力”。

目前,AI多用于对肽类分子结构的预测,以及肽类成分在美妆产品中的稳定性和功效性预测。通过“干实验”预测分子结构和性能,让科研人员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处理大量肽类成分序列信息、加速活性肽类成分发现的进程,还能大大降低新分子开发的成本。

然而,与其他行业一样,想要提升AI预测的准确性,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培养出核心算法,国外Deep Mind 因AlphaFold 在肽类成分、蛋白的开发应用获得今年的诺奖,国内企业也在加速打造自己的“AI能力”。

一方面,在国内肽类科研企业的高速发展中,中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肽类成分数据库。

2018年,慧康集团作为执行单位,承办了全球硬科技大会分论坛——2018国际蛋白多肽大会,这也是慧康•中国肽库项目(简称“中国肽库”)第一次在世界级学术论坛上亮相。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人员可以方便获取大量肽类成分的序列、活性、结构和理化性质等数据,这为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多肽的作用机制,并开发设计、应用肽类成分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在中国肽库的基础之上,慧康生物采用AI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前沿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肽类成分的开发和应用效率。慧康集团高层也曾展望:国产美容肽原料也许在接下来的10年能逐步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

在算法和算力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例如维琪科技早前便搭建了分子结构创新研发平台,开创性引入药物研发理念,运用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AIDD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与设计技术,开发创新活性的肽类成分。

另一方面,肽类产业链的“可持续”能力,也成为未来竞争的新方向。随着皮肤活性肽类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绿色可持续性的肽类成分合成已成为关注热点。同时,类似海参肽、羊胎盘抗氧化肽、蚕丝低聚肽均受限于原料成分的稀缺性、珍贵性,难以大规模应用。

在这一方面,国内企业同样着墨甚多。

例如瑞德林更加注重协助全球客户高效开发“绿色活性原料”。通过其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分离技术及绿色化学等领域的综合优势。今年4月,瑞德林申报的“酶及其在非天然氨基酸二肽制备中的应用”、“β-丙氨酸连接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而维琪科技则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构建了“日化原料绿色生物合成”平台,以酶法工程、发酵工程、基因表达工程、代谢工程驱动绿色生物制造,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生产模式,已有多款肽类成分已经实现了生物合成的绿色生产。

总而言之,不管是AI入局还是“绿色化”驱动,都在预示着肽类成分行业还将有更多可能性。正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预言,2025年肽类成分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还会进一步加剧。可喜的是,在这个具有“确定性”增长趋势和极度多元化竞争的赛道里,中国企业似乎表现出了更强的活力。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ks-v-peptid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Put blinders on to those things that conspire to hold you back, especially the ones in your own head.
不要去想那些阻碍你的事,尤其是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事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