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医学临床的研究成果促成转化,推进相关产业发展。近日记者获悉:市一医院王宏林教授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和创新突破,从病毒感染者的病情进展中挖掘灵感,提出全新的“免疫年龄”诊断理念。该项目相关专利及后续的合作开发以合同总金额6亿元,转让给相关生物医药企业,首期付款3000万元,由此创下上海市医疗机构专利转让首批到账金额最高纪录。
上海是国家医学高地,医疗资源丰沛、三级医院林立、科研院所数量充足。如何利用好这些“天然优势”,提升临床研究创新的策源力,助力城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道深度思考题,而今正探索出清晰路径。作为上海市级公立医疗机构政府办医责任主体,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从体系搭建、平台建设、转化促进等多方面,助推上海临床科研水平提升、成果转化落地,链接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
培育:聚焦“新”领域搭建临床研究体系
麻醉剂、抗生素、牛胰岛素、疫苗……医学领域重大革新的问世,助推人类历史进程。许多创新源自临床研究,科学家从日常找到灵感钻研探索,落地转化最终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科研成果。新时代下,作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上海市级医院担纲临床研究重任,怎样将丰富的医疗资源“捏成拳头”统筹协调,朝着同一目标促进临床孵化出更多成果?
早在2016年,申康中心在上海市财政支持下启动首轮“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至今已开展两轮(目前第二轮的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市级医院共计611个项目获立项资助,重点聚焦临床急需药物和临床新药械开发、新诊疗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这一举措开全国之先,营造了市级医院良好的临床创新研究氛围。
而就在四年前,申康中心内部成立了“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推动37家市级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医院内的临床研究中心并已实现全覆盖,进行资源统筹和合理分配,打造围绕临床研究的公共性平台,助力临床研究早日“开花结果”。
我国首款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型患者的基因治疗药物,便是典型案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我国最顶尖专科医院,医院舒易来教授领衔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成功研制出上述基因治疗药物,还主导开展了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这一项目曾获第二轮“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资助”。
记者了解到,舒易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药物开发及临床转化,建立动物模型、探索发病机制、研究药物递送至耳蜗的路径、发掘耳蜗毛细胞高效递送载体,研发基因治疗新策略。团队在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助力下推进临床转化,还研发了同源重组、基因置换技术介导的治疗新方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辟防治后天性耳聋的生物治疗新方向;研发出具有临床价值的内耳微量给药装置……由此实现我国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引领全球的系列创新性成果。
互联:打造HI-CLIP平台精准对接医企
通过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支撑,上海市级医院产生了一批面向重大专病的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全息库。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轮“三年计划”中重大研究项目——多中心临床研究,堪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环节。生物医药企业想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传统做法是由具有行业影响力的PI牵头,逐一寻找愿意承担临床试验的分中心,但这其中存在明显信息差,对接犹如“开盲盒”,医院不了解企业的优势项目,企业也不明白医院对哪些项目感兴趣。
作为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申康中心汇集信息优势,嫁接医企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于2020年与相关部门组成专班,设计研发对接企业协同创新的临床研究平台HI-CLIP(临床实验加速器),当年底就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上线。
这一协同创新平台是怎样链接医企双方的?申康中心临床研究促进发展部主任 钱碧云介绍,以复星医药引进的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商品名:苏可欣®)为例,该药作为血液系统新药于2020年4月在中国境内获批上市,此后药物拟增加新的适应证,需要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接到复星医药提交项目后,方案经过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主任审核,在HI-CLIP系统搜索“血液”二字,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血液专科较强的医院自动弹出。核心PI有的放矢沟通上述医院血液科,询问是否有兴趣承担这一临床试验,各医院PI也可在HI-CLIP平台上查看相关方案,实现信息互通。
HI-CLIP平台改变了企业通过线下寻求医院的传统串联方式,通过线上AI技术并联对接多家市级医院。据初步统计,平台已服务企业76家,对接需求176项,项目对接按时率达100%,临床试验启动时间平均提速30%左右。钱碧云介绍,今年5月,HI-CLIP平台进一步升级,聚焦临床试验立项流程和伦理审查,实现项目材料“一套材料、一次递交”和多中心并行审查。自平台在上海市“一网通办”上线发布以来,已有164家生物医药企业立项伦理审查项目260项,平均伦理审查时间为5个工作日,伦理协作审查全面提速。
突破:成立“转化研究院”探索作价入股
临床研究怎样转化为真正的产品落地惠及百姓?这一难题是医疗机构实现成果转化需要解决的困境。
记者获悉,至今上海市级医院专利转让首批到账金额最高纪录,来自市一医院王宏林教授团队。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免疫年龄诊断试剂盒相关专利技术,可准确评估人体的“免疫年龄”,为疾病预警提供支持。市一医院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专利技术经过价值评估、挂牌交易、院务会和党委会的共同决策,最终转让给相关生物医药企业,合同总标的为6亿元,首期到账达到3000万元。未来还有望加速开发出国内首个用于人体“免疫年龄”精准检测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一般有三种模式:成果转让、成果授权以及作价入股。这其中,成果转让与成果授权一般是一次性交易,流程简单,涉及环节较少。从长期收益来看,作价入股更能体现成果的长线价值。目前市级医院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效能中仍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市级医院作为公立医疗机构,受到严格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其二,成果转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块恰好是市级医院的短板。
如何突破体制桎梏创新模式?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申康中心今年牵头成立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聚焦科研转化“最后一公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研究院将针对医院科研成果转化“不敢为、不能为、为不好”的问题,通过作价入股形式,使成果人、成果单位均可作为股权的组成体,与各方投资主体结成共同利益相关者,激发科研团队和所属医院在转化过程中不断投入新资源,促进产品迭代更新。同时通过市场化机制汇聚各种类型创新转化人才,改变市级医院单打独斗局面,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临床转化。
申康中心主任王兴鹏最后表示,通过一系列搭体系、建平台、促转化举措,而今上海市级医院正在不断推动临床研究迈向更高水平、加快转化步伐,推进临床研究回归临床的正向反馈,造福患者之时,发挥“主力军”作用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作者:顾泳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