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

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景观

图片[1]-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一篇题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scATAC-seq)、免疫组库测序(scTCR/BCR-seq)建立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 DLBCL)单细胞图谱,通过探讨肿瘤内异质性和免疫细胞功能揭示出PCNS DLBCL患者复发和耐药的潜在原因。

下面跟着元小新一起去探究吧~

研究背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 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PCNS DLBCL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耐药和复发仍然很常见,PCNS DLBCL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40%。与系统性DLBCL相比,PCNS DLBCL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和亚型,以及广泛的肿瘤间免疫异质性。然而,在PCNS DLBCL中,瘤内异质性仍不清楚,以单细胞分辨率解决PCNS DLBCL患者恶性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复杂性的研究有限。

文章亮点

01用单细胞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

本研究构建了PCNS DLBCL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单细胞图谱,并解析肿瘤细胞的不同恶性基因模块,探讨了这些模块如何导致复发和耐药性,对CD8T细胞进行功能状态和拟时轨迹分析,探讨CD8T细胞的耗竭转化过程。单细胞水平上对PCNS和系统性DLBCL进行整合分析,来识别PCNS DLBCL中特异存在的恶性程序。

02实验亮点

将scRNA-seq、scATAC-seq、BCR-seq、TCR-seq技术结合起来,作者对从8名PCNS 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分离的CD45+CD19+和CD45+CD19-免疫细胞进行了scRNA-seq。每个样本还进行了scTCR-seq(n=7名患者)和BCR-seq(n=7名患者),对5名患者还进行了scATAC-seq。

02临床意义

PCNS DLBCL独有的恶性程序中对功能进行鉴定,有助于揭示PCNS 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原因,此外,预耗竭的CD8T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治疗的一个有前景的靶点,这些发现为PCNS DLBCL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流程

图片[2]-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研究结果

1.PCNS DLBCL的单细胞景观

scRNA-seq分析鉴定了四种主要细胞类型,包括B细胞,自然杀伤(NK)和T细胞,骨髓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利用scRNA-seq鉴定的细胞群注释scATAC-seq图谱,使用Seurat优化这两个跨模态数据集。使用已知标记基因的染色质可及性分析区分了scATAC-seq数据的不同细胞簇。

图片[3]-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1 PCNS DLBCL患者的scRNA-seq和scATAC-seq图谱

2.PCNS DLBCL患者恶性B细胞亚群的鉴定

为了区分恶性和非恶性B细胞,进行inferCNV分析。结果发现,B0簇没有显著的CNV,其他15个簇在染色体拷贝数方面存在异质性,显示出PCNS淋巴瘤的典型CNV,例如12号染色体的增加,6号和8号染色体的丢失。结果表明,B0簇细胞是非恶性的,而B1-B15簇细胞是恶性的。

此外,BCR联合分析发现个体患者的恶性B细胞呈现单克隆或很少寡克隆表型。然后,作者基于基因特征对PCNS DLBCL患者的起源细胞(COO)进行分类。结果表明,P73、P201、P202、P203和P205的恶性细胞以ABC-like为主,而P124、P145和P182的恶性细胞以GCB-like为主。

图片[4]-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2  PCNS DLBCL患者恶性B细胞的鉴定

3.PCNS DLBCL患者的恶性基因模块鉴定

为解析恶性B细胞中肿瘤内异质性的转录谱,用 cNMF分析对恶性细胞鉴定了7个基因模块(MPs)。MP1高表达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MP2–MP5主要由与免疫调节/反应相关的基因组成,此外,MP6反映了细胞周期的S和G2/M期,代表PCNS DLBCL中恶性细胞的增殖特征。MP7富集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生物发生。

为了确定MPs在其他生发中心来源的B细胞淋巴瘤中的潜在作用,作者结合了三个公开的scRNA-seq数据集(包括滤泡性/转化的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ABC-like B、GCB-like B细胞淋巴瘤)获得了恶性细胞图谱。然后,作者计算了每个样本中MPX细胞的比例。作者发现MP1细胞在PCNS DLBCL中显著富集,表明MP1是PCNS DLBCL特异性模块;MP2细胞在PCNS DLBCL和ABC-like DLBCL患者中显著富集。综上所述,这些MPs反映了PCNS DLBCL的独特特征以及与系统性DLBCL的共同特征。

图片[5]-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3 PCNS DLBCL 患者肿瘤内MPs的鉴定

4.特异性MPs的促肿瘤机制

据报道,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生的大规模染色体改变会导致肿瘤内异质性,所以对肿瘤细胞CNV进行分析,以探讨肿瘤内异质性形成的原因。以P201为例,当将P201的CNV分群映射在UMAP时,作者发现节点 I(包含4个CNV分群)与MP1细胞显著重叠,表明MP1细胞是恶性细胞主要的克隆分支,这些结果表明,PCNS DLBCL患者的亚克隆CNV可能是肿瘤进化过程中转录异质性亚群形成的基础。

之后,作者探讨MP1细胞的促癌和耐药机制,因为MP1中的基因富集了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组功能,使用剪接或未剪接的reads在节点I细胞与其他节点的细胞之间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当仅计算剪接reads时,节点I细胞具有与RNA剪接相关功能的DEG。当仅计算未剪接的reads时,节点I上调了编码蛋白酪氨酸激酶和Rho GTP酶的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激活B细胞受体致癌信号转导和膜信号转导。就未剪接reads而言,节点I的DEG也显示出对B细胞增殖调节的富集,其中抗凋亡基因BCL2被上调。B细胞受体信号和BCL2均可促进DLBCL中的肿瘤存活和耐药性。这些结果表明节点I中的细胞能够富集多种剪接因子(例如SRSF1和SF1)的表达,导致与促存活途径和肿瘤进展相关的功能失调的基因发生剪接。

图片[6]-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4 存在促癌特征的 PCNS DLBCL特异性表型

5.浆母细胞样 MP2 细胞与 PCNS DLBCL 的预后较差相关

MP2高表达MZB1和XBP1,它们是浆母细胞的已知标记基因,表明恶性MP2细胞中存在浆母细胞特征。作者根据外部数据集映射B细胞的注释,发现PCNS DLBCL中的MP2细胞与注释的浆母细胞之间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作者鉴定了调节MP2细胞的转录因子(TF)。已知PRDM1,XBP1、IRF4是推动血浆分化所必需的,其中XBP1、IRF4是MP2细胞染色质开放水平上显著富集的TFs。作者对GC簇进行排序,观察到在GC分化后期XBP1和IRF4被激活,而PRDM1在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开放水平上未被激活,这表明在PCNS DLBCL的肿瘤进展过程中,MP2 B细胞谱系的分化程序可能部分保留。对PCNS DLBCL和系统性DLBCL独立队列的分析表明,具有高MP2特征评分的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差。说明浆母细胞样 MP2 细胞与 PCNS DLBCL 的预后较差相关。

图片[7]-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5 PCNS DLBCL 中的浆母细胞样表达程序

6.肿瘤反应性CD8 T细胞普遍为耗竭状态

以往研究表明在人类肿瘤中观察到了 CD8 T 细胞不同功能失调状态,所以作者将CD8T细胞单独进行分析,研究其功能状态。鉴定了3种T细胞亚群,为CD8 Tex、CD8 Tprolif和CD8 Tmem-like,然后联合TCR测序分析显示,CD8 Tex和CD8 Tprolif细胞呈现更高的克隆频率。 

作者评估了可选定功能基因在CD8 T细胞中的表达,以评估细胞的肿瘤反应性。发现CD8 Tex和CD8 Tprolif细胞是肿瘤反应性CD8 T细胞(广泛表达耗竭基因和细胞毒性基因),CD8 Tmem-like细胞是一组旁观者T细胞。比较PCNS DLBCL与脑外 B 淋巴瘤之间 CD8 T 细胞的耗竭程度差异,发现PCNS DLBCL患者的耗竭评分明显高于系统性DLBCL患者。

为了描绘CD8 T细胞的耗竭过程,进行了Monocle3分析。在转录组学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中观察到CD8 T细胞由预耗竭状态(pre.ex)到中间态到耗竭状态(term.ex)的转变。 

然后,作者研究了时间轨迹上基因的表达,发现TCF7和MKI67等基因在伪时间轨迹的开始处表达,表明pre.ex的CD8 T细胞在早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PDCD1和HAVCR2在终点处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可及性水平发现沿着轨迹,pre.ex特异性TF基序逐渐丧失,而term.ex特异性TF基序逐渐增加。该结果揭示了高耗竭状态的CD8T亚群,可能作为PCNS DLBCL预后差的潜在原因。

图片[8]-单细胞多组学绘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细胞-Hypeptide

图6 耗竭的高克隆扩增CD8T细胞和旁观者CD8T细胞的表征

结论

结合单细胞转录组学、染色质可及性测序和免疫组库测序,展示了与肿瘤促进途径、细胞周期和B细胞免疫反应相关的多种恶性程序。通过整合来自系统性DLBC和滤泡性淋巴瘤队列的数据,揭示了一种与 PCNS DLBCL独特相关的RNA剪接活性异常升高的促肿瘤方式。此外,在 PCNS DLBCL 队列中验证发现浆母细胞样程序预示着更差的预后。此外,PCNS DLBCL中克隆扩增的CD8 T细胞经历了从衰竭前样状态到衰竭的转变,并且表现出比系统性DLBCL更高的衰竭特征评分。因此,这项研究揭示了PCNS 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原因,这将促进靶向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Nianping Liu, Chen Jiang, Xinfeng Yao, et al. Single-cell landscape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Cell Discov. 2023 Jun 12;9(1):55. doi: 10.1038/s41421-023-00559-7.

– THE END –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ks-v-peptid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No matter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你都要相信,最好的尚未到来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