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强化与全球投融资环境改善,中国创新药产业链正迎来关键转折点。2024年以来,国家通过支付体系优化、融资渠道拓展等政策组合拳加速构建创新药全链条支持体系,叠加国内外投融资数据回暖及地方产业资本深度介入,行业上下游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产业链修复趋势明确。
政策框架完善缩短研发回报周期
国家医保局计划于2025年推出首版丙类药品目录,通过“基本医保+商保”协同模式,为高值创新药提供补充支付路径。这一机制有望将创新药市场准入周期压缩,缓解企业研发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的长期难题。目前,政策已覆盖从临床研究、审批上市到医保支付的全环节,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积极性。
在多层次保障体系构建中,动态目录调整与临床应用保障政策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创新药的商业化环境。例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规则、提高医疗器械采购可预期性等举措,为创新药械的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政策的连贯性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推动研发资源向临床需求明确、技术壁垒高的领域集中。
地方政府同步加码配套支持,通过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研发环节。2023年以来,多地成立十亿至百亿级产业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撬动高风险创新环节投资。这种“政策+资本”双轮驱动模式,正在重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投融资回暖激活产业链动能
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在2025年1月呈现显著复苏,总额达80.04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增长88.7%和100.5%。尽管投融资事件数同比下滑27.3%,但大额交易占比提升反映出资本向优质项目集中的趋势。国内同期融资额达53.04亿元,虽同比下滑23.57%,但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市场信心逐步修复。
创新药企通过BD(业务发展)交易加速价值兑现的特征尤为突出。中国管线BD交易首付款从2018年的2.8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56.23亿美元,交易数量从64个增至275个。此类交易不仅为药企提供现金流支持核心管线研发,更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标准接轨,助力国产创新药参与全球竞争。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联动亦为行业注入活力。2023年以来,创新药企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募资推进管线,而港股18A规则持续吸引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一二级市场协同作用下,早期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资金瓶颈得以缓解,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ks-v-pep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