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体感来看,过去半年是非常难熬的一段时间。
我的朋友圈占比最大的就是两类人员,一级市场金融从业者和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
一级市场金融从业者,主要就是投行和投资。笔者认识的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多数也是以前在金融机构做一级市场投融资相关,转型去生物医药产业内的。
1、微观
从笔者了解最多的这两类人的近况来看,无论是宏观基本面还是行业发展或者是个人生活都是比较难熬的状态:

一、A同学
A同学是做制造类股权投资的朋友,经过前面几年的打拼,在2022年基本薪酬已经达到七位数以上。
A所在的投资机构以成长期和preIPO项目为主,到了2023年由于IPO退出难度加大,公司项目投资筛选难度提升,公司全年投资金额只有千万级别,2024年仍旧难以有项目投成。
A同学终于在二季度被老板告知望其另谋出路,A同学其实早有预知,此前已经找了几个月的工作,可是实际情况是如果不降薪,根本没有合适岗位,最终A同学凭借行业积累的人脉和踏实肯吃苦的工作作风,国庆后被内推进了一家国资投资机构,薪酬打了对折。
二、B同学
B同学就职一家产业+国资背景的专业股权投资机构的医疗产业投资总监。
新晋升的领导面对大行情的下滑通过不断卷下属的投资总监和投资经理来企图通过加大项目储备数量来提升项目投资概率,同时由于项目退出和项目投资数量的下降,也在通过裁员、限制出差的方式来降本增效。
B同学现在的工作量大幅提升,今年体检身体各种毛病也都出来了,平时年假都没时间休。B同学已经吐槽过多次想辞职,找了半年多的工作也没有收到一个offer。
最惨的是,B同学在房价高点的时候买了上海一套“千万豪宅”,账面已经亏了200多万,只能硬撑着在原单位做牛马来还贷。
三、C同学
C同学在某政府招商基金做投资总监。
今年开始政府招商落地难度加大,同时对于以前投的项目各种投后问题,LP的各种奇葩诉求让C同学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
C同学投资的一家科技公司在年初的时候给C抛来橄榄枝,但是C一直犹豫不决,这个月下定决心去科技公司,但是没想到人家老板已经不需要C同学了,毕竟现在这个行情是买方市场,给过C同学机会,但是不中用啊~
目前C同学一边吐槽手头上工作没有意义,一边又没有其他工作机会,更多是之前行业好的时候没多考虑下自身转型。
四、D同学
D同学之前在四大和投行都做过。
从中介机构离开后就去了一家传统制造业preIPO公司做CFO和IPO董秘,公司老板对公司IPO需要做到的规范性一直没有特别重视,在跨部门工作协调方面也得不到支持。
于是在2021年底跳槽去了一家生物医药明星CXO公司,自己投资了7位数资金。
但是2023年之后这家CXO公司不但业务量没上来,已有的客户账款收回都有困难,于是和老板协商在今年初退出了公司。
D同学非常庆幸自己全身而退,因为在他离开的时候,公司账面资金只够坚持几个月了。
当然,D离开后,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机会,毕竟在产业内做高管已经这些年了,一般岗位真的看不上,金融机构现在更是降薪裁员,也回不去,D已经做好躺平一年的准备了,此外现在D自己也在给一些创业公司做一些财务咨询相关的工作。
五、E同学
E同学以前是临床医生,在国内一级市场医疗投资最火爆的时候入坑的。
后来也又在校友推荐下去了新冠期间拿到某杉某瓴投资的一家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做IPO董秘。
可是疫情过后,公司的研发管线迟迟没有进展,公司烧钱的节奏却没有半点放缓,最后公司老板把管线推不下去的原因全部归咎于E同学融资不利。
在账面现金只剩3个月时,E同学被老板逼走,还好走得早,现在在一家国资机构做投资。
然而现在投资压力也非常大,每天上下班、中午出去都要打卡,上面领导不懂投资不懂产业,现在每天上班和坐牢一样。

六、F同学
F同学是生物学博士,毕业之后从医疗研究做起也做了几年股权投资。
F同学发现金融投资工作对产业、公司还是更多浮于表面,后来就去了外资大厂做BD,薪酬待遇比投资机构的螺丝钉好很多。
后来F同学又抓住机会去了他们欧美总部,最近跳槽去了欧洲一家biotech公司做商务负责人。
在国外100多万买了得房率超100%的房,海外工作强度和人文待遇都好于国内太多,福利保障制度很完善,最重要的是把人当人。
F同学现在已经彻底润出去了,经常看到朋友圈参加国外各种高大上会议以及各地旅游的朋友圈,让人实在羡慕。

2、宏观
行业下行之下,行业内大多数个体往往很难独善其身。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后续应该怎样去应对,企业、行业、国家又会怎样应对?
资本向来是逐利的,我们撇去投资方法论不谈,在一级市场的创业投资资金系统性缺乏投资机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预期加深。
从逻辑上推演,金融是依附在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之上的,在各行业里总可以处于前列水平,目前作为金融最前端的一级投融资市场困境的持续是宏观经济冰点将持续的一个写照。
而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将更为惨烈和持续。从宏观经济来看,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出生率的下降,导致我们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不断提升,这个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其实也是非常深远的。
国家治理看成是公司经营的话,这么多年形成的结果是,收入端的增长没有带来同比例的生活质量改善,由于业务结构不行,导致利润端的情况持续恶化。
这时候,公司就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进行业务结构、组织架构、人员的调整了,短期对业绩可能影响更多,可越晚改变就难度越大,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状态。
无论怎样,人口结构短期是没法改变的,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就是,国家医保端的收入难以增长,而支出却在加大,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医保支出这块未来5-10年只能继续看怎样来优化了。
生物医药最后买单方支付能力的下降,传到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投入压缩、利润压缩。行业裁员将持续很久,终端的医患矛盾不好调节,优质医疗服务将患者自行买单,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也将恶化。
理论上医疗需求无止境,现实中是更高效的治疗未来只能属于特需,公立医院解决的就是基本医疗需求,更多的个性化的需求可以在外资医院、民营医疗都到解决,当然,要个人来买单,没有钱以后或许想看好病都看不起。
这过程的持续,生物医药行业大盘子就难以有增长,只能存量博弈,以及尽可能去出海、国际化抢别人碗里的饭。
这个过程,要出清掉很多玩家,过去两年到未来5-10年,生物医药行业的生存或许将进入到地狱模式。
来源:生科战略研习社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ks-v-pep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