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晟全肽李向群 | 坐拥5亿多肽库,与多家药企签约,自研管线已在临床前阶段

随着小分子药物发现和筛选越来越难,大分子药物入局玩家越来越多。多肽药物因研发周期较短、成本低等特点再次受到行业关注。

目前,全球上市的多肽药物超过 190 种。仅 2019 年,其销售额就达到了 440 亿美元。包括 10 亿美元级别以上的重磅产品,如格拉替雷、利拉鲁肽等。根据 Reaearch and Markets 的预测,全球肽类药物市场将在 2026 年超过 600 亿美元。尽管如此,相较于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多肽药物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 3%,入局的玩家也很少。

究其原因,多肽半衰期短和大型的多肽库的缺乏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瓶颈。半衰期短严重限制了多肽的成药性,而传统的多肽新药发现是以天然多肽为起点进行结构改造,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成本。

日前,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晟全肽”)与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丽珠医药”)达成合作,致力于共同解决多肽类药物发现的瓶颈问题,双方将利用中晟全肽全球首创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PICT)与丽珠医药的长效微球技术共同开发多肽新药。

中晟全肽的共同创始人兼总经理李向群告诉生辉:“我们和丽珠的合作是一种完美的互补的合作模式”。中晟全肽致力于解决多肽先导化合物发现的瓶颈,而丽珠医药拥有长效微球技术,可以解决多肽的稳定性这一瓶颈。据悉,中晟全肽和丽珠医药签订了一个长期战略合作:分批分阶段,5 年发现 50 个靶点以上。

中晟全肽成立于 2017 年,2019 年完成了由天士力资本旗下渤溢基金领投的 1 亿元 A 轮融资,并被商业媒体品牌《快公司 Fast Company》评为 2019 年 “最佳创新公司 50 强”,一同入选的还有华为、苏宁零售云等;今年,中晟全肽依托其大型多肽库接连与先声药业、丽珠医药达成多肽新药研发的合作协议。

短短 3 年,多家大型制药公司与中晟全肽达成合作,其背后究竟有什么 “魔力”?生辉与李向群博士进行了交流探讨。

图 | 中晟全肽共同创始人兼总经理李向群(来源:受访人提供)

李向群是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后,有 30 年多肽化学合成、多肽生物合成、多肽药物设计、多肽试剂研发和生产的经验,是多个专利的发明者。在此之前,他曾在药明康德、金斯瑞等公司任职。

“缺少大型多肽库是多肽新药发现的痛点”

生辉:你之前在药明康德还有金斯瑞等大型 CRO 公司工作,什么样的机遇使你创建了中晟全肽?

李向群:我长年在多肽领域,之前十几年都在做基础研究,从 07 年开始在 CRO 的企业做服务,包括金斯瑞、药明康德。在做多肽药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客户在多肽新药发现领域的痛点就是缺少大型的多肽库,所以需要不断地设计、定制、合成,然后再做测试,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缩短多肽新药发现这一阶段的周期。

2015 年,经过我们的化学专家和分子生物学专家在思想碰撞以后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即多肽信息压缩技术的雏形。这个想法在我们的共同创始人王珠银博士当时自己的公司里面做了一些实验,证实是可行的。于是我们申请了专利。之后就有了创业的冲动。2015 年底碰到了我们的董事长陈磊先生带领的天使投资团队。天使投资团队对项目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找了很多专家对我们的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后来我们一起找到了湖南株洲的云龙示范区。在云龙示范区通过项目论证以后,中晟全肽在 2017 年 9 月 15 日正式落地运营。

生辉:你可以介绍一下公司的团队吗?

李向群:我们的全职团队基本上都在基础研究和 CRO 服务领域工作了多年。共同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珠银拥有 30 年多肽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拥有 40 多个与多肽相关的发明专利;副总经理刘惠清博士专注于新药筛选领域 30 年,之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做高通量筛选,加入中晟全肽之前,在知名的科研外包服务机构 “上海睿智” 做了六年高通量筛选。张增源博士是毒理药理和临床申报的专家,在美国工作 20 年后,今年全职加入我们团队。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兼职专家团队。这个是我们特有的模式,我们和这些兼职专家有项目上的合作,同时我们也会给他们发工资。这些兼职专家来自于国内外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我们的结构生物学家,是加拿大的结构生物学首席科学家,他是皇后大学的终身教授;我们也有来自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教授。我们的 BD 顾问也是英国 GSK 工作了 30 多年的高级科学家。

我们在国内也有很多的专家,在国内的制药领域非常有名,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药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我们也有一些项目上的合作,这些专家会把研究成果放到我们公司来转化,最终会由我们公司将其推向临床。这是我们公司比较独创的一个模式。

生辉: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多肽信息压缩技术(PICT)吗?

李向群:我们的 PICT 技术就是用一个大的多肽去展示很多的小肽的序列信息。它可以解决构建多肽库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筛选成本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用 8 万个多肽展示了 5 亿个多肽的结构信息。那么我们在构建 5 亿个多肽库的时候,实际上只需要生产 8 万个大的多肽。同时在做高通量筛选的时候,只需要筛选 8 万个多肽。所以说在两个方面效率都会提高将近 6000 倍。

图丨PICT 构建多肽化合物库的过程(来源:公司官网)

生辉:国内提供多肽化合物的 CRO 公司很多,你觉得中晟全肽的竞争优势在哪些方面?

李向群:其实我们和定制合成的 CRO 是有本质上区别的。我以前就是在定制合成的 CRO 企业做服务。定制合成的 CRO 企业本身没有多肽库,客户设计什么库,公司就生产什么库,这个库的知识产权全部是客户的,CRO 企业不拥有这个库的知识产权。中晟全肽拥有自己设计的庞大的多肽库,在此基础上,为客户做服务,为客户筛选,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生辉:中晟全肽的 CRO 服务,一个周期需要多长时间?

李向群:我们跟客户有大致的共识,从拿到靶点到最终 IND,我们基本上认同是两年左右的时间。

生辉:中国市场还是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比较多,你认为多肽药物脱颖而出的优势是什么?

李向群:跟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的特异性比较高,毒副作用比较小;跟大分子药相比,生产成本比较低,有些靶点不适用大分子药物。在政策法规方面,申报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尤其是建 GMP 车间。同时也注意到大分子药物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小分子药物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

立足 CRO 服务,布局多肽药物自研管线

生辉:2019 年,中晟全肽完成了 1 亿元的 A 轮融资,当时的投资方之一是博弈资本的总经理朱燕飞,他曾经说过中晟全肽有多种商业化盈利模式,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向群:我们的商业模式概括起来有下面四种:

第一种模式是我们的多肽库本身可以作为商品卖给客户。我们是 8 万个多肽作为一个整体来销售,8 万个多肽,每一个多肽有 0.1mg,客户拿过去可以自己做高通量筛选,但是多肽用完了以后,需要重复订购。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商业模式,这个模式在 2019 年的时候卖出去两份库,卖了 1000 万。

第二种模式是共同研发的模式。共同研发的模式是我们和大药企共同来研发多肽新药。拿到客户的靶点以后,我们在中晟的多肽库平台上去做筛选。筛选出苗头化合物以后,再做解压缩、优化,一直到拿到先导化合物,再交给我们下游的客户,客户去把临床前的研究做完,然后我们一起申报 IND,这样的话,我们的知识产权是各占一半。如果客户一直开发到临床,一直到最终作为药品上市的话,中晟全肽也会享受后端的收益。这个也是我们和先声药业的合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叫做里程碑式的服务模式。客户给我们钱,也给我们靶点,我们在自己的平台上来做筛选,客服按项目进展的里程碑来分阶段支付费用。这种模式和共同研发模式的区别就是我们收费做服务,但是知识产权属于客户的。

第四种模式是 Fee for Service 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客户给我们一笔钱,我们直接可以帮客户完成对应的工作,这和定制合成有点相似。

生辉:基于中晟全肽大型的多肽库,会考虑自己做多肽新药研发吗?

李向群:会的。实际上我们一方面是做 CRO 服务,另外一方面也会做自己的研发管线。

一个新的平台需要验证。一方面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管线去验证,另外一方面是跟客户一起合作验证,这是两个途径。我们的自研管线目前在临床前研发阶段。

辉:中晟全肽的 CRO 市场主要是针对国内,还是全球化的市场?

李向群:我们最早的设想都是针对全球的大药企,但是国内这些年的发展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对创新药的鼓励。传统仿制药企、中成药企有强烈的转型做创新药的欲望。所以实际我们在国内的 BD 进展比国外更好。国外,一方面是大药企的决策周期比较长,另外一个是国外的疫情比较严重的影响。中晟面向的是全球的药物研发企业。

(来源:公司官网)

生辉:多肽新药研发主要是以国外公司为主,包括辉瑞、默克等一些制药巨头,但是国内还是以 CRO/CDMO 的公司为主,你觉得在中国,多肽药物研发会成为趋势吗?

李向群:不光是多肽新药,实际上整个新药的研发大部分还是被国外的大药企来开发或者是国外的一些 Biotech 公司来做。中国的创新药是最近十来年才真正开始去做。我觉得多肽目前还是一个小众的药物,在全球的药物市场上,市场份额还很小,只有 3% 左右。我们认为如果解决了多肽发现端的这两个瓶颈以后,多肽药物的市场份额会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我们非常有信心的事情。

国内的话,从我们今年做 BD 的情况了解来看,有很多的药企都愿意布局多肽领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和环境。今年也就是疫情以后,我们开始做 BD。很快我们跟先声签约了,上个月我们跟丽珠也签约了。接下来也将会跟湖南本地的方盛制药签约,这也将是一个有 20 个靶点以上的长期合作。我们跟天士力集团也马上要签约,还有亿帆医药。我们认为现在国内做多肽药物的趋势非常好,有点蓬勃发展的态势。

生辉:能否介绍一下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向群:我们公司的未来发展靠双轮驱动。第一个轮子是我们的 CRO 服务,第二个轮子是我们的自研管线。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我们主要专注在临床前,至于临床的工作,我们会和一些大的药企联合做。我们前期主要在集中在建库和筛选的技术升级和 PreIND 阶段的研发。

生辉:中晟全肽的下一轮融资节奏如何?

李向群:我们从 10 月 9 号已经开始了第二轮融资,预计在年底完成此轮融资。目前已经接待了几十家投资的调研,有的已完成尽职调查。

-End-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