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浙商证券 任宇超 施毅 王南清)
1 二十余载深耕,平台型吸附分离材料供应商
1.1 吸附分离材料:广阔而各异的需求,决定平台型供应商更具备优势
吸附分离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环节,涉及领域广、市场空间大。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产品大多为混合物,需要利用分离技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分离过程对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其装置设备投资往往占到总投资的50%以上,对于产品纯度要求更加严格的生物、药物领域,其投资占比可能更高。
吸附分离法是分离技术的其中一种,具有普适性和高选择性的优点,近年来其下游应用如金属资源提取、食品与植物提取、水处理与纯化、药物制备提纯等领域快速发展。
吸附分离树脂是实现吸附分离过程的核心,广阔而各异的下游需求决定了行业面临着差异化竞争,要求企业向平台型供应商发展。吸附分离树脂在结构上包括惰性骨架和功能化官能团。惰性骨架通常是由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合成的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和粒径的球状聚合物,用以负载功能化的官能团,赋予材料选择性吸附特定物种的性能。不同的下游需求对吸附分离树脂的孔道、粒径、官能团种类、功能化程度要求不一,企业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因此客户的粘性通常较强,但这也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研发储备并在需求到来时实现快速落地,拓宽其产品线成为平台型的吸附分离方案供应商。
1.2 公司核心竞争力:国内稀缺的平台型吸附分离方案供应商
公司深耕吸附分离材料二十余年,目光长远,避开传统水处理的“红海市场”,逐步拓宽产品线。吸附分离树脂初期应用基本集中于传统工业水处理领域,行业竞争激烈。
蓝晓科技在成立之初,战略目标就放在食品领域等新兴“蓝海市场”,经过十余年的版图拓展,从成立伊始单一的、低附加值的传统领域逐步拓展到湿法冶金、制药、食品加工等市场空间更大、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近几年,公司逐渐明晰了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水、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和化工与催化的六大板块发展格局。相比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蓝晓科技产品线更加丰富,产品附加值更高,更有可能在新兴行业风口机会到来之时抓住盈利窗口。
公司对行业理解深刻,在材料、工艺和设备集成上积极创新,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集成方案,逐步成长为平台型的吸附分离方案供应商。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行业对于吸附分离设备装置专用性设计和供应的缺失,开始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研发、设计、销售对应的系统应用装置,将吸附分离树脂、应用工艺和装置设备进行集成,形成整套的吸附分离方案,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粘性。
鹤壁蓝赛定位吸附剂回收,为客户提供闭环的吸附分离方案。2017 年 8 月,公司出资60%成立鹤壁蓝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鹤壁蓝赛定位于吸附材料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主要将客户使用完毕的吸附材料进行回收处理,为客户解决工艺后端的环保处理问题,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闭环的吸附分离方案。
1.3 核心管理层为技术出身,对行业发展理解深刻
公司核心管理层为技术出身,长期深耕吸附分离树脂行业。截止至 2023 H1,公司创始人、实控人寇晓康和高月静夫妇合计持有公司 37.6%股份。高月静董事长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历,1998-2000 年于新加坡从事改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回国后创立蓝晓科技;寇晓康总经理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历,1990 年起进入西安树脂厂工作,曾任技术员、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2005 年加入蓝晓科技,是行业权威期刊《离子交换与吸附》的编委。二人均长期深耕吸附分离树脂行业,专业知识过硬,对行业发展有深刻理解,能够精准把握市场痛点、产品需求方向,主导技术研发和产品销售。
股权激励锁定公司核心人才,彰显长期发展信心。2021 年 11 月,公司发布《2021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授予限制性股票 300 万股,占当日公司总股本的 1.36%,激励计划涉及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有利于锁定公司长期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彰显发展信心。根据公司的业绩考核目标,2023、2024 年的净利润目标分别为 4.00 亿元和 4.37 亿元。
1.4 盐湖提锂、生命科学业务有望带动公司继续成长
压舱石业务稳健发展,盐湖提锂订单陆续交付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公司自成立以来,逐渐拓宽业务条线,最终形成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水、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和化工与催化的六大业务条线和系统装置集成设计,是国内稀缺的吸附分离方案平台型供应商,保障公司业务持续增长。
自上市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2022 年,公司盐湖提锂项目确认收入 2.81 亿元,同比增长 151%,大幅增厚公司利润。除盐湖提锂项目之外,公司基本业务 2020、2021、2022 年营收分别为 7.4、10.8、16.4 亿元,表明公司压舱石业务拓展顺利,带动业绩稳健增长。
盐湖提锂、生命科学景气延续有望带动公司持续成长。
从 2021 年 Q4 起,新能源汽车高景气拉动碳酸锂需求,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锂资源开采行业投资火热,2022 年至今公司集中签订多个盐湖提锂大订单,订单金额总达 15.95 亿元,有望于 2023Q4-2024 年陆续交付,按 25%净利率估算,全部交付后归母净利润约 3.99 亿元。
当前碳酸锂价格回落,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资源最禀赋的盐湖提锂方案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公司有望持续签下盐湖提锂订单。
2023 年 4 月,公司发布《创业板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拟募资新建 1.2 万吨/年锂吸附剂及 4 万吨/年碳酸锂盐湖提锂项目所需系统装置的生产能力,表明对盐湖提锂市场景气的信心。
同时,层析介质国产替代潮来临,公司新增 50000L/a 层析介质产能正持续释放;礼来重磅多肽减重药 Tirzepatide 在美国获批上市,市场有望持续扩张,公司作为礼来 Tirzepatide 药物生产所需固相合成载体的核心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
2 盐湖提锂:锂价下行有望加速盐湖提锂路线渗透
2.1 吸附+膜法逐渐成为盐湖提锂主流工艺
高镁锂比是我国盐湖提锂技术难点所在。由于盐湖中往往同时存在镁离子和锂离子,而这两种金属具有相似的性质和水合半径,因此盐湖中锂离子浓度和镁锂比是影响盐湖提锂工艺难度和成本的主要因素,卤水的镁锂比越高,提锂的难度就越大。一般来说,国外的盐湖镁锂比较低,如 Atacama 盐湖通过传统的日晒后沉淀法即可得到碳酸锂产品。
我国盐湖卤水资源主要分布于青海和西藏。青海省盐湖卤水资源占比约 50%,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一里坪盐湖和大柴旦盐湖的锂资源较丰富,然而其锂含量低、镁锂比高,提锂难度很大,因此整体综合利用率偏低。
西藏地区盐湖卤水资源占比约 30%,其镁锂比较低,然而由于地区偏远、多位于艰苦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程缓慢,目前只有扎布耶盐湖实现工业化开发。
兼具环保、可设计性,吸附+膜法逐渐成为盐湖提锂主流工艺。
盐湖提锂的工艺主要有沉淀法、太阳池法、萃取法、吸附法、膜法、电化学法等。一般来说,沉淀法更适用于低镁锂比盐湖,是最早得到工业化的技术之一,其工艺成熟、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目前成功案例主要集中于南美地区的富锂盐湖。然而沉淀法工艺总体收率较低,并且我国盐湖镁锂比整体偏高,沉淀法并不都适用。
太阳池法主要是将盐湖卤水在多级盐田中分级滩晒浓缩后在太阳池中进行加热析出碳酸锂,其工艺简单且成本低,但只适用于极低镁锂比的碳酸型盐湖,工业化成功案例主要是我国西藏的扎布耶盐湖。
萃取法主要是通过萃取剂从卤水中提取锂,其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回收率高、成本较低。然而目前采用的 TBP (磷酸三丁酯)萃取剂体系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较高。并且我国盐湖资源集中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将会放大残留的萃取剂 TBP 及其降解后的产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新型的萃取剂体系如离子液体萃取剂等仍在开发中,萃取剂造价较高且目前工业化尚不成熟。
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盐湖卤水或浓缩老卤中的锂离子进行选择性吸附,其工艺流程简单、稳定性强,产品回收率高、纯度高,且易于产业化、对环境友好。另外,吸附法工艺的可设计性,非常适合针对我国盐湖资源差异较大问题提出“一湖一策”的解决方案。
自从 2018 年蓝科锂业 10000t/a 提锂产线达产以及蓝晓科技 100t/a 提锂项目的成功运行, 吸附法提锂工业化进入快车道。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能量消耗低、占地面积小等优势,盐湖提锂中使用的膜分离过程主要包括纳滤、电渗析。
纳滤法主要凭借膜的纳米级孔径和表面的荷电性,实现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的相对分离;电渗析法是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一价阳离子和阴离子选择性交换膜浓缩锂并除去杂质。膜法分离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膜材料容易出现破损、堵塞以及膜截留效率下滑,导致产线的不稳定以及较高的膜更换成本。
目前,吸附+膜法的耦合工艺能够实现从高镁锂比盐湖中高效提锂、节省盐田建设面积,兼具环保及“一湖一策”的可设计性,已成为盐湖提锂主流的工艺路线。
2.2 吸附剂、装置设备一体化解决方案增强公司竞争力
吸附剂造粒、溶损是吸附法的核心难点,公司在盐湖提锂板块争得先发优势。吸附剂在选择性、吸附容量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是吸附法盐湖提锂的关键。
吸附剂品种主要有铝系吸附剂、锰系吸附剂、钛系吸附剂等,目前铝系吸附剂最为成熟且是唯一得到产业化应用的吸附剂,但在工业化前夕,吸附剂的破损和循环使用寿命等问题一度制约了吸附法盐湖提锂的发展。
盐湖股份早在 2007 年建立蓝科锂业进行吸附法盐湖提锂的研究。铝系吸附剂如 LiCl·2Al(OH)3·nH2O 等合成时均为粉末,在实际工业化应用前需要黏结造粒,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经过吸附-洗脱循环,铝系吸附剂普遍存在造粒导致吸附容量降低和溶损率较高的情况,导致提锂产线不稳定且成本升高,一度制约了吸附法提锂的发展。
后来蓝科锂业引进俄罗斯的吸附剂技术,经过多年的方法优化,其 10000t/a 的碳酸锂装置才于 2018 年首次达产。蓝晓科技于 2010 年就已布局了相关的吸附剂及装置的专利,持续推动着吸附法在盐湖提锂领域的产业化落地。
2018 年 1 月公司承担的青海冷湖 100t/a 碳酸锂成功运行,3 月即与藏格锂业签订了 5.78 亿元的 10000t/a 的盐湖提锂产线订单,10 条产线于 2020 年全部建设完毕,公司成为最早实现吸附法盐湖提锂工业化的企业之一,在盐湖提锂板块争得先发优势。
公司已拥有多个盐湖提锂成功案例,吸附剂+装置设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高竞争力。
盐湖提锂的资源方客户需要先遴选技术合作方后再经过小试、中试最后才能签订商业化订单,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验证周期,具有成功商业化合作案例的技术方往往会得到资源方客户的青睐。
蓝晓科技作为国内吸附分离材料的龙头,与藏格锂业合作的 10000t/a 碳酸锂产线成功建成投产后,叠加新能源汽车需求大增带来的碳酸锂景气高涨,陆续签下多个盐湖提锂整线订单,目前已拥有多个成功合作案例,在业内拥有较好口碑。
同行业其他公司虽然也有部分盐湖提锂订单,但数量和规模上均弱于蓝晓科技,且由于订单时间多在 2021 年后,装置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仍有待观察。
除了吸附剂外,公司还注重对阀阵式连续离子交换装置、多路阀连续离子交换装置的开发,一方面能够增强客户对于吸附剂产品的黏性,形成类似“打印机+墨水”形式的产品组合壁垒,另一方面构建了从吸附剂+工艺+系统装置直至整线建设与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为不同品位、不同资源属性的客户提供最匹配的解决方案,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未来对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高要求有望带来提锂产线建设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有望成为资源方客户合作的优先选择之一。
2.3 盐湖提锂具有成本优势,碳酸锂高需求或带动提锂订单持续增长
盐湖卤水是全球及我国锂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总量达 9800 万吨,主要分布在南美三角区(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及美国,占全球锂资源的 73.4%。
全球锂资源主要以硬岩(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等)、和盐湖卤水的形式存在,其中盐湖卤水资源占比超过 60%。中国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量约 680 万吨,主要以盐湖卤水的形式存在,占比约 80%,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地区。
政策端持续助力,推动盐湖提锂发展。为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和 2060 年前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国家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并特别强调了对锂矿产业的大力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计划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储能与分布式电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核电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对于锂矿资源的保障和开发利用技术,规划提出了迫切需求。地方政策方面,青海省政府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了强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锂资源生产工艺水平、释放锂资源产能的任务。在此背景下,锂矿产业将在我国新能源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而盐湖提锂行业则将因此受益。
盐湖提锂相比于其他工艺具有成本优势,锂矿提锂利润收窄背景下,盐湖提锂技术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碳酸锂产能扩张,碳酸锂价格从高点回落。根据我们统计测算。盐湖提锂项目在成本优势明显,处于成本曲线左端。在目前锂价下,盐湖提锂项目也有较为丰厚的毛利润,投资回报率仍然可观。
新能源汽车高景气推动动力电池和碳酸锂需求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巨头积极布局盐湖资源锁定原材料供给。
根据 wind,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87 万辆,同比增长 96%; 2023 年 1 月至 10 月销量已达 723 万辆,同比增长 37.2%。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约 541GWh,同比增长 147%。新能源汽车的高景气有望带动锂需求大幅上升,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锂电池巨头积极布局盐湖资源以锁定锂电池关键原料碳酸锂的供给。
宁德时代将投资 14 亿美元开发玻利维亚的盐湖锂资源,在 Uyuni 和 Oruro 盐湖当地建设两座锂盐加工厂,每年可生产 2.5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比亚迪也与智利化工集团(SQM)、盐湖股份、中蓝长化等企业寻求合作布局盐湖提锂。
在碳酸锂高需求和锂矿提锂利润收窄的背景下,资源更禀赋、成本更低的盐湖提锂方案有望进一步推广,带动公司提锂订单的进一步增长。
3 生命科学:固相合成载体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极
3.1 固相合成载体:礼来减重药有望带动公司固相合成载体订单快速增长
固相合成载体是多肽药物合成的关键原料,通过缩减纯化成本及扩展多肽序列提升合成效率。多肽药物是经过生物合成法或化学合成法合成获得的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多肽分子,由于其生物特性和其他优点,相关制备工艺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用于多肽药物的化学合成法分为液相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法,具有研发周期较短并且可快速生产等优点,两个方法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固相载体。
目前多肽药物主要使用较为成熟的固相合成工艺来进行工业化制备量产,而固相合成载体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仅载体材料的成本就占合成多肽药物总成本的 5%-15%。
固相合成载体的使用能够在合成的过程中固定和支撑多肽的生长,简化纯化步骤的同时扩展多肽序列实现复杂的合成,综合多方面优势提高了合成效率。
全球肥胖健康问题日益显著,GLP-1 类多肽药物迎来发展黄金期。
据世界肥胖组织数据预测,全球超重率和肥胖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 2025 年将从 2020 年的 38%和 14% 增长到 42%和 17%。与此同时,肥胖症也成为中国近年来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肥胖人口超过 50%,在超重肥胖相关医疗支出为 243.5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180 亿元,约占全国医疗支出总额的 22%。GLP-1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因为良好安全性和较小副作用在减肥药市场中关注度日益渐高,能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及降低血糖的,减肥效果出众,成为近些年来用于减重的首选。
依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GLP-1 药物在 2020 年全球市场销售额已超过 130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 GLP-1 药物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28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6.6%。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指出,到 2030 年,全球减重药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770 亿美元。
替尔泊肽减重效果优异且更具性价比,市场份额有望迅速扩张。
作为全球首款 GIP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相对于传统减肥药物和其他多肽类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双重靶向作用机制能够通过激活激素受体参与血糖控制,实现降糖的同时显著减重。
在减重效果方面,对比了礼来的替尔泊肽和诺和诺德的第一代利拉鲁肽(Victoza)和第二代司美格鲁肽。
利拉鲁肽的三期试验结果显示,每天 3.0mg 剂量治疗 56 周后,平均减重达到 6.1%。60%的肥胖患者注射后减重 5%,三分之一实现 10%以上的减重。而司美格鲁肽的三期试验结果显示,2.4mg 剂量治疗 68 周的 4500 名肥胖患者,体重减轻了 17%-18%,且耐受性良好。
与这些药物相比,礼来的替尔泊肽在减肥效果上超越竞争对手,并伴有较小的副作用。根据全球 3 期临床试验 SURMOUNT-1 的结果,在治疗 72 周后,替尔泊肽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最高达 22.5%,成为迄今为止首个在 3 期临床试验中平均体重减轻超过 20%的药物。
礼来公司最近公布的早期研究结果显示,替尔泊肽在近 17 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帮助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了 16%(超过 34 磅)的体重,而与之相比,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在同样时间内减轻了约 15%的体重。
后期在非糖尿病患者上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患者每周注射该药物时体重减轻了 22%,预计使用最高剂量的患者将减掉 50 磅以上的体重。在价格方面,礼来两款替尔泊肽 Mounjaro 和 Zepbound 一个疗程的治疗费用分别约为 1023 美元和 1060 美元,而诺和诺德的 Wegovy 约为 1349 美元,所以替尔泊肽在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
综合来看,替尔泊肽凭借其优于其他 GLP-1 类药物的降糖减肥效果、较小的副作用以及价 格优势,具备快速占领减肥市场的潜力。
替尔泊肽于美国获批用于减重治疗,公司作为礼来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于替西帕肽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全球范围内,可用于降糖减重治疗的 GLP-1 多肽药物种类有限,其中包括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Wegovy)和礼来的替尔泊肽(Mounjaro 和 Zepbound)。司美格鲁肽于 2021 年获得美国 FDA 的批准上市,销售额从 2021 年 20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90 亿美元,CAGR 为 350%。礼来的新药替尔泊肽(Mounjaro)于 2022 年 5 月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2022 年销售额已达到 4.825 亿美元。2023 年 11 月,替尔泊肽(Zepbound)作为减重药于美国获批,销售额有望迎来迅速增长。蓝晓科技是礼来替尔泊肽所需固相合成载体的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于替尔泊肽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根据公司 2023 年半年报,公司已新增 70 吨固相合成载体产能,总产能达到 100 吨,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3.2 层析介质:国产替代、下游生物药快速发展推动需求增长
层析介质是下游各种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分析的关键原料。
目前色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药生产领域,是制造高纯度和高活性的生物制品的关键技术,用于疫苗、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生物蛋白、血液制品、病毒等大分子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是生产的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成本来源。其中,层析介质作为生物制药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关键材料,其分离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分离纯化的纯度和收率。
色谱分离模式的设计基于分子大小、表面电荷差异、疏水性或亲水性差异以及专一吸附特性等因素,由此制定不同分离模式的纳米微球。常见的分离模式包括正相、反相、离子交换、体积排阻、疏水、手性和亲和等模式。
从市场规模占比来看,亲和和离子交换模式占比较高,分别为 51.7%和 29.1%,两者累计超过 80%。
近年来全球生物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推动了层析介质需求持续增加。
据 IQVIA Institute 报告显示,近些年生物医药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或将成为未来五年药品市场的核心增长点,占据全球 35%的支出。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2990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4310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将达到 6600 亿美元,CAGR 有望达到 10.5%。据观研报告网的数据,色谱填料行业的全球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33.34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43.09 亿美元。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的色谱填料行业市场在 2021 年达到 54 亿元,同比增长 20%,并预计在 2025 年规模达到 96.88 亿元。层析介质作为生物药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在生物制药成本中占比 21%,有望持续受益于全球生物药和色谱填料市场规模的增长。
层析介质品牌+技术双重高壁垒,目前海外厂商仍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多年来海外厂商凭借强劲的研发技术和先发优势,构建了较完善全面的产品线和客户粘性,总体市场占比仍居高位。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的产品种类丰富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目前色谱填料在小分子分离纯化细分领域的主要供应商有瑞典 Kromasil、日本 Osaka Soda 和 Fuji;在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的主要供应商有美国的 Cytiva 思拓凡(前身为 GE Healthcare 生命科学部门)、美国 Bio-Rad、美国 Agilent 和日本 Tosoh。
Cytiva 在全球色谱填料市场以市占率 35% 位居行业第一,其销售渠道广泛覆盖北美、欧洲和亚洲,拥有完整而多样的产品线;Tosoh 在亚太地区具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 8%;Bio-Rad 在美国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加上通过投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扩大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目前全球市场份额约为 7%。
近年来,由于下游生物制药行业尤其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加速发展,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的层析介质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目前生物制药科技领域已成为色谱填料市场最重要的细分应用。由于海外色谱填料企业深耕多年建立的多重优势,国内长期以来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所使用的色谱填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层析介质作为国内药物生产“卡脖子”技术,有望在政策指引下加速推进国产替代化进程。
高性能微球材料是包括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的基础材料,在中国工业发展中被认为是一项关键技术。
以生物制药为例,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是从生物发酵液中提取目标生物成分的核心材料,其中涉及的分离纯化是生产生物药的核心步骤,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和成本。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分离纯化环节的成本占据整个生产成本的 65%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等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限制了中国生物的发展。
在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引下,加强医用材料研发应用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层析介质作为一种“卡脖子”材料,研发加速国产替代化已成为重要战略目标。
国产层析介质性能已接近海外龙头水平。
当前国内的层析介质行业主要参与者为纳微科技、赛分科技、博格隆以及蓝晓科技。
与海外龙头 Cytiva 的层析产品相比,国产层析介质厂家蓝晓科技、纳微科技、博格隆、赛分科技的部分产品均已达到国际水平的分离纯化要求,且能满足不同工艺状况及质量需求进行多样选择。
虽然下游药企选择耗材时会综合考量产品价格和产品的使用寿命和载量差别导致的人工和替换成本等因素,而国产产品在使用寿命和载量上仍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但是国产层析产品价格优势和其分离纯化的纯度及收率得到确保的情况下有望逐渐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纳微科技和博格隆作为国产层析介质的龙头,已成为恒瑞医药、药明生物等医药巨头的核心供应商之一。2022 年蓝晓科技新增 5 万升/年产能已投产,正在持续拓展下游客户。
集采降价迫使下游开始尝试国产层析介质替代,国产层析介质有望以价格优势提高市占率。
政府为缓解国民就医负担及保障患者用药需求,组织开展药品集中采购以规范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据人民网报道,自 2018 年以来已进行了七批集采,总体平均降幅在 50%以上。在国内药企面临降本增效的压力时,国产层析介质相比进口层析介质具有价格上的绝对优势。据麦科奥特公众号的报告显示,以市场内占比最高的亲和层析其中的产品 rProtein A 亲和层析介质为例,其价格偏高,一般是普通色谱填料价格的 10 倍左右。1L 进口 rProtein A 亲和层介质的价格一般在 10 万元以上,相比之下,1L 国产的 rProtein A 亲和层介质的价格一般在 5 万元以上,只占进口产品的 50%。因此,在集采政策导致药物大幅降价的驱动下,国内制药企业存在降本压力,国产层析介质厂商有望以价格优势提高市占率。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扰动加速层析介质国产替代进程。全球性卫生事件影响了全球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稳定性,海外企业供给受限,层析介质货期普遍延长,对制药领域合同加工外包(CMO)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供应短缺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国内企业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已开始加速层析介质的国产替代进程。虽然当前卫生事件的影响已结束,但是地缘政治危机频发,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潜在担忧或仍将持续,层析介质的国产替代进程有望持续。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离子交换树脂:礼来重磅减重药替西帕肽销售额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作为替西帕肽生产所需固相合成载体的核心供应商,固相合成载体销量有望快速增长;公司 50000 升/年层析介质已投产,受益于层析介质的国产替代,销量有望继续提升。
此外,结合我们在表 7、表 8 中对公司盐湖提锂领域在手订单的梳理,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离子交换树脂板块营收分别为 19.2、25.0、31.0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6%、45%、45%。
系统装置:碳酸锂供给宽松,价格下行并维持低位,盐湖提锂具有成本优势,公司吸附法盐湖提锂订单有望继续签订,在手订单有望于 2023-2025 年陆续交付。我们预计 2023- 2025 年营收分别为 7.9、6.3、5.4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5%、43%、43%。
技术服务:公司吸附法盐湖提锂订单有望继续签订,在手订单有望于 2023-2025 年陆续交付。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营收分别为 0.7、2.8、2.8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80%。
其他业务: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营收保持在 0.1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40%。
公司主要业务为离子交换树脂,我们选取与公司产品和业务相近的久吾高科、纳微科技、健帆生物为可比公司,发现公司 PE 估值低于可比公司。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85/9.89/11.38 亿元,对应 PE 约为 32/25/22。
5 风险提示
应收账款回款风险:公司提锂订单产生应收账款,若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出现问题,则或将造成坏账,影响公司当期损益。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若盐湖提锂、生命科学等行业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则公司订单或将难以保持高增长,进而影响公司利润增速及估值。
行业竞争加剧:若同行业其他企业技术进步、产能扩张较快,或将造成公司产品价格及毛利率下滑,进而影响公司利润。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