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靶及药物发现:肿瘤治疗耐药之后怎么办?肿瘤由于其高异质性的特征,治疗过程中的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临床治疗中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临床实践中,遇到耐药,会遵循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肺癌治疗的TKI药物耐药及后续方案)。但指南上针对耐药情况的后续治疗方案非常少。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基础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耐药的新治疗手段或方案。在“Nature:CDK46药物与PD-1PD-L1药物联用机制探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当X药物(靶点为A基因)使用中导致B基因增高,同时有靶向B基因的药物Y,那么X药物和Y药物联用就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者X药物耐药后,再使用Y药物(序贯治疗)。Nature这篇文章中的X药物和Y药物都是已经上市的药物,因此,如果在研究中发现X药物与B基因的关系,那么是可以直接进行X药物和Y药物联用的临床试验,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不少NEJM和Lancet的文章都是属于这个类型。但,B基因没有现成的药物,怎么办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文章,就属于B基因没有现成药物,就新开发药物的案例(拿自主知识产权)。
提炼本文的要素和逻辑:1、BRAF/MEK抑制剂药物在临床治疗黑色素瘤中存在耐药现象;2、AXL高表达与BRAF/MEK药物耐药存在相关性;3、BRAF/MEK药物会诱导AXL高表达;4、AXL为膜蛋白;5、针对AXL开发ADC药物(AXL-107-MMAE),发现AXL-107-MMAE单用或与BRAF/MEK抑制剂药物联用,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模式图单用效果联用效果借鉴经验:一、组学数据先提出临床问题,什么药物耐药,再收集相应临床样品。1、临床耐药和敏感样品组学数据;2、细胞上用药后组学数据(动物的样品组学数据也可);这两个组学数据,可以取交集。也可以不取交集。如果不取交集,以临床样品组学数据为主。二、确定靶点1、已知药物的靶点前面组学数据中,寻找已知药物的靶点。开展联用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这个路径是离临床应用最近的,如果基础研究中显示有效果,毒性在可控范围内,可以申请临床试验。理想情况下,就开发出来了一种临床治疗方案。这个路径,优点是相对比较快的解决临床问题。缺陷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能性比较小。2、膜蛋白前面组学数据中,寻找膜蛋白(注意,组学分析中需要找的是细胞质膜蛋白)。三、开发ADC分子1、根据找到的膜蛋白开发抗体在进行抗体开发之前,需要对靶点进行评估,至少需要评估作为靶点的膜蛋白,其内吞效率的高低。抗体开发中,也需要筛选到能够内吞的抗体。2、抗体进行ADC工程改造对于基础研究来说,拿到抗体后,可以不进行人源化,直接进行ADC工程改造,在动物上看鼠源ADC的疗效。验证靶向该膜蛋白的ADC具有疗效(单用和联用都去尝试)(临床前概念验证)。对于转化研究来说,还需要开展人源化、脱靶检测、毒理研究等。拿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C分子(Preclinical Candidate Compounds)。以上路径最终拿到的是ADC形式的候选药物分子。这个路径的优势是,可以不进行膜蛋白的功能检测,只需要这个膜蛋白与临床问题正相关即可。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