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星眸生物才源:通过基因治疗,让千万中国人看得更久、更远

行业资讯 | 专访星眸生物才源:通过基因治疗,让千万中国人看得更久、看得更远

图片[1]-专访星眸生物才源:通过基因治疗,让千万中国人看得更久、更远-Hypeptide

图片[2]-专访星眸生物才源:通过基因治疗,让千万中国人看得更久、更远-Hypeptide

2019年,才源注册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神经所仇子龙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研究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眼科疾病治疗。

2019年,也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风险投资萌芽期,此时,虽未到国内的生物科技投资元年的2020年,但已经有很多涌动的苗头了。最令人振奋的是不断有风险投资机构来找到才源,说看了他导师和他的paper,也看到他们有专利,询问他们是否要创业。

2019年4月,才源作为第一作者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发表论文,在CRISPR-Cas9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MS2-RecA复合蛋白系统,开发了新型基因编辑方法——TRED,在小鼠视网膜非分裂感光细胞中实现精准基因修复,让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重获部分视觉功能。

科研做得顺风顺水,又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无论是学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才源在中科大的博士中都是佼佼者。投资人的关注令才源的信心逐步增强,再加上眼科疾病基因治疗在科学上已经被验证可行,他在两位导师的支持下,成立了公司,并出任CEO。

星眸生物依托发明专利“用于在体基因治疗的基因编辑组合物或试剂盒”,主要业务是开展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开发,致力于攻关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技术向产业化转型。其主要管线是注射用XMVA09,双抗设计(VEGF,ANG-2),采用全新腺相关病毒(AAV)衣壳,玻璃体腔注射可感染到色素上皮层(RPE)细胞。目前已经完成了6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高剂量组优于罗氏公司的双抗药物。

才源出生于1993年,作为国内基因治疗领域最年轻的CEO,他的经历是中国新一代生命科学企业家的缩影:具备国际化视野、年轻富有激情、全力以赴、极具韧性。在这创业的四年,才源逐步从年轻科学家蜕变为企业家。近日,他向《未来百科》分享了星眸生物的发展之路和他的个人成长之路。

未来百科:请才源博士向《未来百科》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

才源: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在中科大完成,取得博士学位后,我选择了创业。博士阶段,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眼科的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随着博士阶段的深入研究,我开始考虑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于是有了星眸生物的初步构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转变,这是一个结合商业化和产业化,进行调整的过程。最初我们的方向是罕见病基因编辑,但后来在摸索的过程中,考虑到商业化市场需求,将焦点调整为眼科大适应症的基因治疗,特别是针对AMD(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发。

从学者到创业者的成长

未来百科:当初你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和后来作为创业者在选择产业方向时,各自有哪些考量?

才源:我在博士期间有多个课题,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编辑治疗,以及外界因素对发育的影响、医疗影像等内容。当时是凭着强烈的兴趣选择了这些研究方向,现在回过来发现,这些研究都是有产业化应用价值。

在创业这几年里,我的思路开阔了很多——不单要关注科学价值,还包括临床需求,到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我们最早做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率1/4000 ,而我们关注的PDE6B基因突变型又只占其中的2%,是一个很少的人群,开发针对这个靶点的基因治疗药物的科学价值固然很重要,但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显然低于更大的适应症,所以后来我们转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这些大适应症。从RP基因编辑到AMD基因治疗 ,就是跟产业更相关的适配,我需要更多考量商业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产品上市的话,受益人口更多,可以解决社会负担,这就是方向调整的考量,但我们主线一直是做眼科基因治疗,这一点没有改变。

未来百科:在科研或者做公司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

才源:我读书期间比较顺利,大三就进了实验室开始自己做课题,硕博的第三年文章就写好了,所以博士阶段的学术经历比较顺利。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落地:还不是来自于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本身,而是来自于认知上的。一开始我对制药工业的复杂程度没有深度认知,又是第一次创业,把一些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为科学底层逻辑没问题,只要拼命做,事情就能成。星眸生物从从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到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的研究,直到现在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了,其间的复杂程度全部超出了我之前的认知。这个过程一直在突破我的认知边界,让我从对CMC都不清楚,到现在患者们对我们的药给予了很多正面反馈,这个过程挺奇妙的。回头来看,在这个过程中,我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产业化经验,但好在我和我的团队年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强,一步步走过来了。

未来百科:从年轻学者到带着管线推进产研的创业者,你是如何一步步积累制造经验的?

才源:作为一个90后,圈子里很少有跟我同龄的人在做这个事情,幸运的是,很多前辈给过我提携和指导。比如合作伙伴派真生物给我们做CDMO服务,一些兄弟公司比如信念医药的肖啸教授是领域内的大专家,他们团队对CMC很有经验,他们毫无保留地给我们分享经验。中国的生物科技圈很抱团,大家都会很真诚地互相分享和帮助。除了CMC,临床试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也在积极地进取中。

未来百科:当初星眸生物成立的契机是什么?

才源:说来比较巧,当时我们的研究论文发表了,而且也提前布局了相关专利,但并没有体系化想过如何产业化。2020年应该是中国生命科学的创投元年,很多投资机构来找我们交流,这逐渐给了我信心,后来我就在两位导师薛天教授和仇子龙研究员的支持下就开始了创业。

不过担任CEO后,还是觉得当初把创业想得简单了。当时我还是科研工作者的思维,注册公司后才逐步意识到商业化非常重要,于是不再仅仅关注科研本身,而是密切关注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领域的全球市场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个合适的赛道,星眸完成了第一次产品理念的升级,也可以说是商业化世界对科研工作者的第一次冲击,深刻体会到商业和科学不能完全划等号,有的事情很科学,但并不是很商业。

这几年我的成长也很大,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家, 不仅仅是要求了解市场大或小,也要懂得卖得好的药物和卖得差的药物,这跟营销和商业化团队很有关系。即使同样产品,但收获可能差异很大。包括赛道也不见得要特别大,如果可以独占赛道,那也可以是很大的市场。这些都是创业这几年里我一步步感知到的。

未来百科:从2019年至今,市场环境有哪些变化?

才源:2019-2020年, 生物技术领域的公司对管线自研的欲望很强,底层逻辑是希望自己做到临床三期以保证IPO,但现在,大家都在寻求外部合作,寻求与大药厂和MNC达成合作,认为这会对初创公司的声誉有巨大帮助,同时也把后端风险提前释放一部分。现在市场也很冷,特别是IPO更冷,大家不再考虑IPO需要有什么条件了,IPO可能已经不是创业公司最终目标了。在这个环境下,我们也对市场有了更加精细化的规划。

不仅是科研,外部市场因素同样重要

未来百科:谈到管线的选择,星眸生物选择了湿性黄斑病变适应症,相比罕见病,覆盖人群会更大,但竞争会更激烈,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才源: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如果创业公司能独享一些独特的细分赛道,仍然会获得不小的商业收益。从大赛道来看,竞争确实激烈,差异化主要在两点:

一是临床药效要更好 ,这个决定了口碑,在商业化能力差不多的时候一定是更好的药效能拿下更多市场份额。

二是依从性/可及性上要做到更极致。我们知道药物市场不是单纯的toC,其实类似于toB的逻辑,我们把药卖给医院,医生认可效果,各方面也觉得不错,才能实现患者接受。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一个药物操作难度小,另一个药物的操作难度大,那么医生就会有偏好。而在药效一致的情况下,风险和安全性考量又会产生偏好,这个安全性也就是患者的依从性。虽然患者不能完全掌控用什么药,但也会签风险提示,那么就会关注到安全性问题,风险小且安全可控的话,患者依从性更高。这是我们认为差异化构建的两个点。

很多生物技术公司认为快也是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能不能从多个品种里脱颖而出,我觉得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上面的两个点。

未来百科:现在基因治疗除了可能作用时间会更长,相对抗体药物还有哪些优势呢?

才源:虽然大家都说基因治疗跟抗体药物相比疗效更长,但同样是基因治疗,我能不能药效做得更好呢,回到做AMD,大家做的都是抗VEGF蛋白的表达,那么在基因治疗层次比,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蛋白表达、更好的生物学活性、表达更好的抗体抑制血管生长因子。

安全性方面,大家同样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AAV)递送,如果能保证你的AAV诱导的抗药物抗体(ADA)很弱,目标蛋白的ADA也很弱,就能保证更好的安全性。而在操作方面,我认为可以从AAV衣壳方面做一些术式上的改良,欧美一些品种就有这样一个明显趋势,第一个做wet AMD的AAV基因疗法RGX-314,因为是直接做视网膜下注射的术式,其实安全风险更大,有非常高的白内障、视网膜劈裂及黄斑裂孔副作用,但其作为第一家有先发优势,很快做了出来。此后的公司都在设计AAV新衣壳,为的是怎么把有风险的视网膜下注射术式调整成玻璃体注射这样一个经过多年验证的、安全的、医生操作也方便的术式。

作为后发企业带来的品种必须形成充分差异化,才能在竞争上保证优势,所以大家都做了可通过玻璃体注射的AAV新衣壳 。所以我们在做开发的时候也尊重了这个逻辑,做了玻璃体衣壳的开发,以降低术式难度,保证药物递送安全性,我们花了巨大的代价和时间,从而保证患者依从度是比较高的。

未来百科:星眸生物的AAV衣壳是和派真合作开发的是吗?

才源派真生物是我们的CDMO企业,帮我们做AAV的工艺优化和生产。而AAV衣壳是跟上海玮美基因合作开发的,所开发的衣壳在中国的专利和PCT国际专利都属于星眸。

未来百科:其他公司的AAV衣壳是自研的还是合作开发的?

才源:生物技术领域公司,有一些在做自研衣壳,但做的最多的是CRO公司,帮筛衣壳赚服务的钱,国内生物技术公司自己筛衣壳的也不少。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在CDE申报的、在美国申报的中国企业来说,真正运用新衣壳的非常少,真正能拿出产品来的没有多少。

未来百科:抗体药物的单次价格越来越低,虽然持续时间没有基因治疗长,但总价格可能仍然低于基因治疗的价格,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才源:基因治疗价格是大家最关注的点,我们看欧美已经获批的品种,动则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美元, 越来越脱离大众生活,已经不太引发大家讨论了,感觉跟自己没关系了。

但其实这个赛道不是这样的,对于眼科疾病,AAV生产的成本明显是剂量依赖的 ,生产大量AAV后,每一剂只需要1010vg ,还是需要1015vg ,成本上整整相差5个数量级。例如诺华公司的AAV基因疗法Zolgensma售价210万美金,其成本大约100万美元,但我们如果仔细算个账,患者注射的剂量大概是1014vg/每千克体重,一个婴儿的用量大约1015vg,而对于眼科疾病的治疗,即使高剂量也就刚刚达到1011vg,仅仅是Zolgensma的万分之一。

虽然剂量和成本不是完全线性关系,但也是相对线性的,所以眼科基因治疗的成本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现在市面上抗体药物定价大概3000-4000人民币一支,随着今年明年比较多生物类似药的上市,价格可能进一步降低到1000-2000元。但一年单眼8-10支的用量,3年下来的成本还是需要至少几万元。而基因治疗单剂成本肯定远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在眼科领域,基因治疗还是有成本优势和足够的潜在利润空间的星眸生物的管线进展未来百科:星眸生物的管线进展是什么情况?才源:湿性AMD管线推进的最快,已经正式提交了IND申请,preIND也已经做过了,反馈的治疗研究标准增加,我们也增加上去了。虽然IND并不快,但我们first-in-human 进度很快,6例IIT病人很早就已入组,积累很多数据,目前的IIT进度是比较领先的,第一例病人已经完成了近一年的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都很不错,而且这个案例入组给药后便没有再使用抗体药物了,而视力保持得不错,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基线相比增加了4个字母,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维持得也不错,与基线相当,没有进一步恶化,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失。高剂量组尤其是第五、第六例患者的药效非常好,接受基因治疗后两人都有十几个字母BCVA的增加,这是很罕见也很难得的,视力字母表考量表一行有5个字母,这两例患者一个增加12个字母,一个增加13 个字母,跨越了视力表超过两行,其视力改善显而易见。而且主观体验也很好,他们自己来检查也会表示这次竟然能看到那么多字母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基因疗法确实造福了患病人群。

图片[3]-专访星眸生物才源:通过基因治疗,让千万中国人看得更久、更远-Hypeptide

星眸生物研发管线及进度未来百科:我们看到有些公司已经做到了临床试验,你可以分析一下技术之间的差别吗?才源:很多企业确实正式开始一期临床了,我们在IND上确实不够领先,但我们很早就开始获取人体数据,在这一块很领先,其他企业虽然开始了一期临床,但入组给药的案例并不多,我们拿到六例患者的持续数据,这在业界是比较领先的数据量,因为临床一期通常也就是十多例患者。技术路线差异上,大多数竞品都是用传统衣壳做AAV的生产,周期会更快,需要的工艺调整少。而我们使用了全新的衣壳,生产工艺调整比较多,包括药理毒理的方法学都需要自己开发,包括衣壳检测试剂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等等都需要我们自己开发,所以我们的IND进度慢了一些。而在表达目标蛋白上,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的专利都相继到期 ,大家直接用DNA序列表达这些也是OK的 ,开发风险也更低,对目标蛋白的分析也有商品化试剂盒支撑。但我们是自己做的全新双抗,结构和形式是scFv,对目标蛋白分析方法、抗体都需要重新研发,也更耗费时间。以上每一点都可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所以我们觉得可能慢就是快,磨刀不误砍材工,该磨的刀磨完了,之后就可以尽快推进。我们能那么快完成多病人入组,其实也说明推广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做玻璃体注射,患者从躺上手术台到起身离开,只需要二三十分钟时间,操作简便性非常高。在IIT执行过程当中,虽然不是正式的一期临床,但是病友之间口口相传,我们是玻璃体注射,安全性更高,在这样的口碑加持下,患者入组就会提速,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差异化也在慢慢得到验证。未来百科:星眸生物对于接下来的节奏把控和成药的预期有什么考量吗?才源:可能有人觉得我的预期太过正向,但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做玻璃体注射,入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由于术式门槛低,可以多中心快速推进。同时我觉得,一期和二期临床可能看不出很大差异,到了三期会体现出很大差异。因为不管中国美国,目前基因治疗的三期临床可能要做到400例左右的患者,而能高质量完成视网膜下腔注射的医生很稀少,难以开展多中心,而单中心进度就会慢。我们玻璃体注射可以多中心推进,保证入组效率和给药效率,同时每个中心的数据收集比较少,数据质量也会更高一点。那么基于这个快速入组的逻辑,我认为别人比我们快,但并没有快太多。IND绝不是真正的评价节点。当然我们也在跟大药企沟通一些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的内容,大家也比较认同星眸的术式,他们认为在临床和商业化上是更容易推广的范式。所以如果以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为评价节点的话,还说不定谁快谁慢,起跑领先的不一定能一直领先。

未来百科:可以详细介绍一下星眸生物的IIT情况吗?

才源:IIT其实也是一个小规模临床研究,我们现在有两个不同剂量组, 低剂量组是8x1010vg/每眼,高剂量组是2.5x1011vg/每眼,高剂量组跟RGX-314高剂量组持平,但低剂量会再低一点,我认为玻璃体注射有极好的靶向性,所以虽然会被玻璃体液稀释,但靶向效率高,应该不会浪费很多AAV剂量。

在药效评价上,也显示了高剂量组足够有效,不需要再提高剂量了。具体来看,主要终点安全性这一块也是非常理想,因为衣使用的是新衣壳 ,目标蛋白短,免疫原性弱,没有看到不良事件乃至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认证。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患者注射后需要每天滴激素眼液,AAV基因治疗其实都会配套,甚至配套体内注射激素抑制免疫排斥。我们还是选择滴眼液这样一个缓和的弱控制,但即使我们做了充分提醒,第二、第三例患者完全没理会,一个滴了几天觉得没区别就不滴了,一个一直没滴,我们比较担心就安排他们做了复查,但结果也没发生不良事件,不需要抑制炎症反应,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产品足够安全,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高剂量组的三例患者,我们不断叮嘱一定要滴眼液,以防止出现副作用,他们确实照做了,这一组同样没出现任何不良事件,所以我们也觉得整体安全性可控。在有效性上,患者临床获益都不错,最长期的病人近一年没有使用抗体药物,其实这对AMD患者来说很少见,AMD作为退行性疾病,不用药的话每个月都可能下降视力,而这一例患者入组治疗后近一年没再使用抗体药物,且主诉药物非常理想,甚至还想入组另一只眼,这是患者治疗之后最真实的感官。而高剂量组的后两例患者,一个月BCVA平均增加十多个字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善。罗氏公司在欧美去年二月份获批上市的湿性AMD双抗药物,两个队列平均BCVA提升分别是5.8、6.6个字母就能支撑其产品上市,当然也有队列人数比较多的原因。所以在跟很多药企沟通时候大家都觉得我们数据非常好,觉得好到不可思议,我认为这个评价是给我们最好的奖励。未来百科:治疗效果通常就是看BCVA水平吗?还有其他指标吗?才源: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上市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BCVA增加,就是能在视力字母表上看多少个字母;还有眼底CRT/CST ,也就是眼底视网膜厚度。因为在AMD过程中会发生眼底水肿,导致厚度增加,所以也是一个指标。但患者能看清多少的真正感知,也就是BCVA的增加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而言是更有意义的。CRT不是不重要,但确实对患者的直观度和影响没有那么高。未来百科:星眸的患者没有观察到不良事件,但一般来说不良事件预期会有哪些呢?才源:眼睛相关的AE事件其实比较多,包括眼压升高、干眼症、眼泪增多,以及眼痛眼酸眼干,还有结膜炎、脉络膜红肿、晶体通透性改变等等,种类还是很多的。但我们患者观察起来,只有一例有干眼症表现,我们详细沟通后发现,患者60多岁了,而当时新冠后有上一辈的亲人去世了,所以有段时间出现熬夜情况,导致有干眼症状,所以临床医生判断跟药物不相关,是偶发因素给排除掉了,所以我们说基本没有AE事件。未来百科:一般而言AAV高剂量风险可能更多,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才源:很多科研和临床论文都讲到AAV剂量提高到一定水平,会有整合风险、免疫原性风险,但眼科相对而言比较可控。全身给药的Zolgensma用量接近1014vg/每千克体重,总用量大约1015vg,而眼科局部给药,因此剂量很低,仅1010-1011vg数量级,安全性非常可控。我们做过一个半定量研究,发现AVV注射剂量大约1014vg跟0.5毫克蛋白相当,那么眼科使用的1011vg大约对应0.5微克蛋白,0.5微克蛋白注射到眼内是非常安全可控的,作为对比,雷珠单抗是0.5毫克注射到眼内,罗氏公司最新的双抗则是6毫克注射到眼内,这些产品安全性都比较可控的话,那我们的产品就更安全了。未来百科:星眸的实验方案里是跟阿柏西普对比,相对来说基因治疗起效速度会慢一些,你预期这一点在临床上和后期应用上有没有影响?才源: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觉得不会受影响,美国的一些品种在基因治疗前一周到两周进行抗VEGF抗体注射,先让抗体起效,AAV再慢慢起效。但我们在动物研究时候发现,同样使用AAV递送,双抗比单抗除了最终药效更优,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起效更快,双抗三周就有很好的抑制血管渗漏的作用。也就是说由于覆盖更多靶点,AAV递送双抗起效更快。所以临床我们就在挑战能不能不用提前一阵注射抗体药,而是直接注射AAV,实际上确实高剂量组一周就有明显改善,第一例患者一周BCVA改善增加2个字母,是比较小的;第二例患者一周7个BCVA字母增加;第三例患者一周10个BCVA字母增加,跟我们动物实验数据回溯情况类似,这也支持我们双抗基因治疗起效比单抗起效更快,所以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不担心基因治疗起效慢,我们的基因治疗起效是偏快的。

未来百科:在基因编辑方面,星眸也一些独特的技术比如TRED技术,可否跟我们介绍一下?

才源:这其实是我们最开始做基于CRISPR-Cas9的同源重组技术。在分裂细胞里 ,Cas9 酶切开DNA后,有模板DNA存在时会相对高效进行基因重组,这在受精卵里有很好的效果,但对成熟个体而言,就很难发生同源重组修复,因为已经脱离细胞周期了。

所以如果在出生后想实现高效基因编辑,尤其是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话,一定需要能够在非分裂细胞中进行同源基因重组的工具,我们在CRISPR-Cas9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MS2-RecA复合蛋白系统,开发了新型基因编辑方法——TRED。我们在点突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模型上进行验证,这是一种隐性突变,无法使用基因回补来治疗,我们使用TRED对视网膜非分裂感光细胞实现精准基因修复,让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重获部分视觉功能。

今年德国一家公司开发类似的载体同源重组技术,他们融资了7000万美元,所以这个技术本身价值是有的,但我们觉得市场太小,于是将其作为技术储备,如果以后监管允许合并罕见病做临床那么也许可以替换通过sgRNA靶向修复不同基因,从而治疗不同疾病,就可以打通小市场变成大市场来做商业化布局。

未来百科:现有管线除了湿性黄斑变性以外,还有其他推进得比较快的管线吗?

才源:现有第二个管线是干性AMD。我们湿性的差异化在于双抗和全新AAV衣壳,可以兼容玻璃体注射。第二个管线是一个重要选择,我们希望把优势转化为胜势,从胜利走向胜利,玻璃体注射的AAV衣壳是我们大放异彩的点,既安全又可以交付得好。于是我们觉得在干性上发力是一个合适的赛道。因为干性AMD有大量视网膜色素细胞死亡,它们以类似颗粒和结晶形式存在于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我们称之为玻璃膜疣,好比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之前撒了点沙子,使得两层结构变得松散。而本身干性患者视网膜脱落发生频繁,由于玻璃膜疣存在,视网膜下腔注射易导致视网膜脱落,且很难恢复,所以我们认为在干性AMD上做玻璃体注射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对他们进行视网膜下腔注射风险极大。

回到干性原理上,其实我博士期间就一直关注这个眼科疾病,后来做了大量调研,我们觉得有这个基础和衣壳储备,就开始做干性品种开发。最开始以补体为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当时有人觉得补体不能成药,给了我们很大打击,但我们要尊重科学,从科学上来说补体可以起作用,我们就一直在做准备,我们正在申请IIT研究和准备临床前工作。随着今年美国两个补体药物获批上市,一个上靶向C3的多肽药物,一个靶向C5的适配体药物,用于治疗干性AMD导致的地图样萎缩,大家开始越来越认可我们的提前布局。除此之外,其他还包括甲状腺眼病、关节炎,以及瑞特综合征等中枢神经性疾病,后期也会动态布局一些其他管线。

未来百科:目前对于干性黄斑变性药物的预期是什么?比如什么时候上IIT,什么时候上IND?

才源:我们觉得干性AMD难度会大一点,因为现在湿性AMD有药物,我们是想做药物迭代,但干性FDA刚批了两款药物,国内目前还是空白的,现在很多干性AMD的患者到了门诊检查确诊后,医生只能让患者直接回去,因为没有任何治疗手段。这也导致我们去医院沟通和预筛选时发现病人资料非常不全,临床招募难度成倍增加。所以这一块我们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开始做,但什么时候能入组可能还需要看运气。至于IND这一块,还要看资金情况,现在大环境不理想,有限资源要投放在放确定性更大的管线上,总的来说还是要需要动态调整资源。

关注的创新方向

未来百科:生物医疗方向,你还有什么看好的技术和方向?

才源:我觉得很多方向都很有意义,XDC近几年比较火,跟领域内大佬做过交流后大家觉得以ADC为代表,很能体现国人钻研细节的能力,有很多的想法,改一个linker或者毒素就能提升很大效果,这一块是可以体现国人研发能力和差异化的。未来随着基础科研能力提高,更多底层东西可以发展,也会实现多点开花。回到AAV赛道,最早James Wilson实验室出来的中国人牵头做了很多中国基因治疗高光的点,但我觉得未来源头可能慢慢发生在中国而不一定在美国了。

未来百科:不限于生物医疗的话还有什么其他看好的方向吗?

才源:我觉得嘉程资本投资的合成生物学这一块还蛮有意思的,我对合成生物学一直感兴趣,因为AAV跟合成生物学很像,是类似的路径,AAV解决临床需求,合成生物学解决生活需求。合成生物学成本可能比化学成本更高,但以前蛋白表达也很贵,几万块钱只能拿到微克级别蛋白,而CHO细胞一出来,微克变毫克级别,直接100倍产量上来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抗体药物价格大幅下降,这就是生产工艺上的技术迭代。所以我相信只要场景足够广泛,随着技术迭代更新,成本下降就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总会解决,我也觉得这一块很有价值,可以做出一些颠覆性的事情。如果未来十年二十年合成生物学领域的“CHO细胞”出现的话,现在资源短缺的现象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以肽为核心的生命分子发现、合成生产、结构优化、递送平台,主要瞄准肽发现及靶向递送,专注于为各大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研发服务。 公司独有的KPDS™平台(KS-V Peptide Discovery Services Platform)是国际领先的的多肽药物发现平台,我们致力于创新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开发,以科生景肽专有KPDS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多肽发现服务,以灵活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助力广大客户各类药物发现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应用探究,包括但并不限于疾病诊断及保健功能产品、多肽药物、核素偶联药物(RDC)、基于小分子的肽药物偶联物(PDC)和多功能肽偶联物等。
中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cn/
英文官网地址:https://www.ks-vpeptide.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