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
和孩子们近视度数“上涨”一起出现的,还有近视矫正市场的乱象。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声称能够治疗或控制儿童近视的“神药”“神器”,比如眼药水、营养补充品、护眼贴、视力训练仪器等,种类繁多,价格不一,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怎么作选择,也不知道这些“神药”“神器”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后发现上当受骗。(5月30日《法治日报》)
尽管近视矫正市场乱象存在已久,但当前整治这一乱象更显紧迫。这是因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这一乱象坑害的人可能越来越多。此外,当前学校减负和“体育入中考”等教改举措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作业量减少,户外运动增多,利于改善视力,但近视矫正市场乱象可能会蚕食部分教改成果。
整治这类乱象,首先就得加大健康科普力度。医学专家警示我们,近视和眼轴增长有关系,眼轴长长后很难再变短,所以近视是不可逆的,任何号称能够治愈近视的皆为虚假宣传。然而,虚假宣传的声量和吸引力往往远超科普,再加上家长普遍存在近视焦虑和“万一有用”等心理,因此即使明知宣传带有水分,尝试者仍不在少数。只有科普“跑赢”虚假宣传,才能让更多家长远离不靠谱的近视矫正服务。
近视矫正市场乱象久治不愈,说明监管“下药”的力度还需要加大。虚假广告大量存在,非医疗机构从事近视矫正诊疗项目,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被当作“近视神药”违法销售,角膜塑形镜、护眼仪、拉远镜、反转拍等噱头产品层出不穷……这类顽疾都亟待重拳整治。
近视矫正市场不能再乱下去了。除监管的老手段要运用好,还应开创新的监管方式。有家长为了“治愈”孩子的近视,一口气给孩子报了5家养护机构,5个月花了3万余元。家长的焦虑让人感同身受,但焦虑是如何催生的,谁在背后火上浇油,值得深思和追究。现在线上引流、线下变现;“网红”因言行出格被抓,背后的机构又换人代言;各种近视“神药”“神器”远销千里……这些变化都给监管带来了挑战,必须顺应变化,探索出更多契合互联网时代的监管方式。
孩子近视,家长不能“短视”。未近视时督促孩子科学用眼,尽早做好预防;已近视就带孩子接受规范的诊疗,尽量延缓近视发展进度,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是舍得为孩子花钱的,但相关机构和个人应以减少“小眼镜”为目的,以提供科学优质的近视防控服务为己任,而不是反而将近视矫正需求当作发财的机会,进而随意推出一些噱头捞钱,让孩子和家长遭受近视之后的再次伤害。
供图/视觉中国